不能发帖过快!
返回上一页上传文件错误!
返回上一页1#
作者:王海梅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通过游戏活动,不仅锻炼了儿童的各种基本动作和运动器官,而且认知能力、情绪和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起到了积极作用。那么,游戏的实质是什么,游戏是如何发生的,下面介绍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游戏理论。
一、古典游戏理论
1.能量过剩理论
席勒和斯宾塞认为,每个生物体都要产生一定的能量以满足生存需要。满足生存需要之后剩余的能量就成为过剩能量。对生物体来讲,这些过剩的能量构成了一种压力,它们必须被消耗掉。通常被认为是无目的行为的游戏,事实上是人类和动物们消耗过剩能量的活动。能量过剩理论把游戏看成是儿童宣泄体内过剩经历的一种方式。
2.休闲理论
休闲理论跟能量过剩理论相反,认为游戏是用来恢复在工作中消耗掉的能量的,是来自于放松的需求。休闲理论的创立者拉扎鲁斯认为工作消耗了能量,造成了能量缺失。能量再生的途径可以是睡觉,也可以是一些与导致能量缺失的工作大不相同的活动。而游戏与工作完全相反,它正是恢复能量的理想途径。
3.复演论
复演论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儿童复演了从动物到野蛮人再到部落成员的人类发展阶段。在他看来,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遵循了人类进化的顺序。儿童游戏的目的是消灭以后成年生活中不再需要的一些原始本能。例如打棒球之类的体育运动可以让儿童出去玩儿,同时减弱了儿童原始的打猎本能。
4.练习理论
哲学家格鲁斯认为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准备,是一种本能练习活动。人类婴儿和动物先天都具有发育尚不完全的本能,这些本能对未来的生存非常重要。幼儿游戏的目的就是练习并加强成年生活需要的技能。例如,社会角色游戏中扮演爸爸妈妈就是在演练成年生活需要的抚养孩子的技能。
5、对古典游戏理论的评价
所有古典游戏理论都存在严重的缺陷,它们涉及的范围很窄,只解释了游戏行为的一小部分。但是它们的观点仍然非常重要。一些理论仍保留至今,现在很多成年人都支持能量过剩理论;现代游戏理论起源于这些早期古典游戏理论,例如,霍尔的复演论激发了人们系统观察儿童游戏的兴趣,他倡导的游戏阶段论促成了现代游戏阶段论(例如皮亚杰的理论)。
二、现代游戏理论
1.心理动力学理论
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创立者弗洛伊德认为,游戏在儿童情绪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游戏有宣泄作用,可以帮助儿童消除由创伤事件带来的消极情绪;游戏让儿童暂时摆脱现实,从被动接受消极体验转变为主动释放这种消极体验。例如,一个孩子被父母打了以后,他会去打玩偶或假装要惩罚他的玩伴。使儿童从现实的强制和约束中逃离,发泄在现实中不被接受的危险冲动。
2.认知理论
(1)皮亚杰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认为,游戏不仅反映了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而且能推动儿童的发展。儿童玩的时候不学习新的技能,但他们是在练习并巩固了新获得的技能。例如,社会角色扮演游戏中,儿童用木块代替鸡蛋,他并不是在学习一个新的技能,她也许在练习以前在某个非游戏情境中学到的技能,并使用了几种象征性的替代品(例如,用木块替代鸡蛋)。游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有重要作用,是儿童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
(2)维果斯基的理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会起到非常直接的作用。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对于年幼儿童来说,客体和它们的意义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他们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此,如果眼前没有一匹真正的马的话,年幼儿童就无法想到马。当儿童进行假想游戏时,他们会用一个物体(例如一根木棒)来替代另一个物体(例如一匹马),这时意义就与客体分离了。
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在儿童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游戏可以作为儿童自我帮助的工具。儿童所做的游戏常常高于他们实际的发展水平;游戏甚至可能会充当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中的脚手架而促进他们未来的发展,帮助他们获得更高水平的能力。在游戏中,儿童能够为自己创造出发展的脚手架,从而在自我控制、语言的运用、记忆、与人合作等领域内发展自己。例如,和一个一上床睡觉就害怕并大哭的孩子做社会假想游戏,在游戏中假装让他上床而不哭。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儿童可以假装地哭,然后再停止哭泣。
(3)布鲁纳的理论
布鲁纳认为,游戏本身的意义比它所带来的结果更为重要。在游戏中,儿童不必担心某一目标是否能实现,这样他们就可以尝试很多新的、不常有的行为方式,而在有现实成功目标的压力下,他们从来不会尝试这样的行为方式。一旦儿童在游戏中探索过了这些新的行为方式,他们就可以使用这些行为方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萨顿-史密斯的理论
萨顿-史密斯认为,在儿童的假想游戏中发生的象征转换(例如,把一根木棒当作一匹马)帮助儿童发展了认知中的象征转换,因此提高了儿童头脑的灵活性。根据萨顿-史密斯的理论,这些假装的转换使儿童打破常规的思维联结,并将各种想法以新的、不常用的方式联结在一起。这些转换使儿童头脑中储存的创造性想法和各种联结方式都增多了,这一切对儿童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适应环境的能力发展是非常有用的。
布鲁纳的理论和萨顿-史密斯的理论,都认为游戏让孩子对成人生活做好了准备。但是,他们认为,儿童做这样的准备是由于发展了灵活性或者保存了灵活性发展的潜在可能,而不是由于练习了具体的技能。
(5)辛格的理论
与弗洛伊德和皮亚杰所提出的游戏补偿理论相反,辛格对游戏做出了具有建构意义的认知情感的解释,强调游戏对认知和情感这两方面的影响。辛格认为,游戏为儿童提供了调节所接受刺激量的方法,这些刺激既有来自外部世界的,也有来自自身大脑活动的。通过游戏,儿童可以优选这些外在的和内在的刺激,因此就会经历愉快的情绪,这与由于过多刺激而产生的惊恐反应和由于过少刺激而产生的厌倦反应都不一样。例如,一个孩子在等飞机的时候没事可做,那么他就可以通过一小段想象游戏来接受产生于自身内部的刺激。
3.其他理论
(1)唤醒-调解理论
唤醒-调节理论由波尔林提出,由艾利斯进行了修正。这一理论认为,游戏的产生是由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保持一种最佳的唤醒水平的需要或欲望。当刺激太多时,唤醒增加到了令人不舒服的水平,这导致我们去从事一些降低唤醒水平的活动。例如,当陌生事物出现,因而唤醒水平增高时,个体就会通过探索这一事物并逐步熟悉它来降低唤醒水平。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足够的刺激,导致唤醒水平降低到了令人不愉快的低水平,我们就会变得厌倦起来。那么,人们就通过游戏来摆弄物体或以新的、不寻常的方式来增加刺激量。例如,如果儿童对于按照常规从斜面上滑下来厌倦了的话,他们就会沿着斜面走下来(或上去),或尝试许多他们能够想象得出来的不寻常的办法,这样来提高刺激水平。这一理论对于设计和运用操场游戏和游戏材料有着重要的意义。
(2)贝特森的理论
贝特森认为,游戏中的行为的含义与现实生活中正常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当儿童玩打仗游戏时,打一拳所代表的是与实际上的“揍”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意义。在这样的游戏开始之前,儿童必须要建立一个游戏“框架”,或者要对其他小朋友解释一下,好让别人知道将要发生的事情是游戏,而不是真的。儿童通常在嬉笑中就建立起了这样的框架。如果游戏框架没有建立起来,其他的小朋友就会将嘲笑或拳脚当真而给予相应的回击。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同时在两种水平上操纵思维。一种水平是要进入自己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并专注于假想游戏中物体和行为的含义;同时,他们还要意识到他们自己的真实身份、其他玩伴的真实身份和在真实生活中这些游戏中所使用的物体与行为的真实含义。这有利于儿童提高理解多层次意义的能力。
4.现代游戏理论的贡献
现代游戏理论使我们对游戏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不仅解释游戏产生的原因,还确定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游戏行为产生的条件。